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历史上流传着大量好对联,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大家一定要动动手指,关注我呀。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2副妙不可言的古代对联,对仗工整,功力深厚,才华横溢,令人拍案称奇!
大家对这些对联如何看待呢?大家还知道哪些精彩对联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赞赏、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这对我很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第1副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个对联是挂在海南五公祠的。五公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人称“海南第一楼”。
五公祠是为了纪念唐宋两代被贬官到海南的五个名臣而建立的。这五个名臣分别是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宋代宰相赵鼎、宋朝大学士李光、宋朝大学士胡铨。
这五个人都是忠君爱国的古代名臣典范,所以后人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就像这副对联,赞扬了五个名臣为了家国天下而忘记了自身荣辱的伟大情操。
五公为了社稷,就算被贬官到天涯海角也在所不惜。不管遭遇到什么磨难,五个名臣都会坚持自己的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联也希望后人铭记五公的精神,以五公为榜样,涌现出一个个报效国家的人才,不要辜负了五公楼上五公的殷殷期盼。
对联既有对五公的赞扬,也着眼未来,这是很好领会了人们修建五公祠的精神内核。
说句题外话,很多人旅游就单纯去旅游,比如去无锡的东林书院,比如去成都的杜甫草堂,都是走马观花,纯粹看个新鲜,却没有静下心来感受东林书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没有认真去感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情操,那其实是入宝山而空回,没有太多意义了。
当然,有人会有个小疑问:“你说这副对联对仗工整,但是先其所忧和只知有国对不上啊,词性都不同啊。”
其实,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明白了。对联所采用的对仗,乃是“自对”,而且是结构上的自对。
具体来说,只知有国与不知有身对仗,先其所忧与后其所乐对仗。正因为两个分句自身已经对仗了,所以“先其所忧”就不用考虑是不是与“只知有国”对仗了。
那为什么说这是结构上的自对呢?
因为“只知有国,不知有身”都出现了“知”和“有”字,虽然没有一个字一个字的对仗,但是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有点类似于散文里面的“类骈句”。
这种结构上的对仗,在古代对联中数不胜数。所以大家也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把“律诗的对仗”当成了“对联对仗”的标准。
第2副对联: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这副对联同样运用了结构的自对。我们看几乎每一个分句,都是结构自对。
“可托六尺之孤”与“可寄百里之命”对仗,“君子人与”与“君子人也”对仗。“隐居以求其志”与“行义以达其道”对仗,“吾闻其语”与“吾见其人”对仗。
又有朋友会疑惑了:“那为什么古代这么流行这种结构对仗呢?”
原因在于古代崇尚一个标准,那就是“博古通今”。那些所谓的才子,都喜欢炫耀自己博览群书,也就是喜欢“掉书袋”。
所以,许多人写对联,自然而然就喜欢运用古代的典故。由于许多文章本身都没有严谨的对仗,所以结构上的对仗就成为了可行的方法了。
我们仔细来看,上联其实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下联则是出自《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换言之,这种结构上的对仗,许多都是出于“集句”的要求了。
当然了,这种集句,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前人的文字,而是要求“酒瓶装新酒”,展示出新的意义,体现对联作者的别出心裁与独树一帜。
就像这副对联,其实是作者用来缅怀歌颂诸葛亮的。知道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再看这副对联,便会感叹作者的才华横溢了。
上联是用来赞颂诸葛亮完成刘备托孤的高洁品行,认为诸葛亮是个真正的君子。
下联则是说诸葛亮隐居和出世都体现了君子应有的情怀,值得后世学习。
所以,仔细感悟这个对联,不得不赞叹一句,作者真是有才!
大家对这些对联如何看待呢?大家还知道哪些精彩对联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赞赏、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这对我很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