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源演变
拒,形声字。从手,从巨,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隶变后楷书写作“拒”。本义是抵御、抗击。《说文》:“拒,抵也。” 《孟子·公孙丑下》:“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故人具告孟子。孟子曰:‘是取乎?’曰:‘取不能鸣者。’ 曰:‘清不要人知,此乃孔子所知也。’ 故事有所避,此所谓是抵抗之拒乎。”即有所迎必有所拒,这是人们常说的“顺之则喜,逆之则怒”的道理。成语有“拒之门外”,比喻不接收别人的要求或请求。
二、组词
1. 拒绝:不接受。造句:他拒绝了我的请求。 2. 拒捕:抗拒捕押的行为。造句:他因拒捕被警方逮捕。 3. 拒谏:拒绝规劝。造句: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要拒谏饰非。 4. 拒马:阻挡敌军的防御物。造句:他在前线建造了拒马,阻挡了敌军的进攻。 5. 拒敌:抵抗敌人。造句:我军坚守阵地,英勇拒敌。
三、常用成语
闭关自守:指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史记·平准书》:“然其联合州郡,租税取下,设轻重盐铁之权,置平准于郡国,均输于京都;故旋转天下之粟米贵贱无常,起伏相差,权衡于平准之中。”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平准者均天下之财也。”汉代政府在郡国设立均输官来管理运输事宜,以平各地物价高低。《后汉书·班固传》有载:“固又作《西都赋》,以为汉都旧京,代王定都于此,天下所凑,故其体制规模,多因循秦都长安旧制而不改易。”后世以“闭关自守”形容不与外界接触,孤立偏执。
四、语法
作动词时意思是“挡住”、“拒绝”。作名词时表示防御物。“拒”还可以作量词使用,如“一拒之隔”,表示阻隔的范围大小。另外,“拒”还可以组成一些常见的词语和成语,如“拒之门外”、“闭关自守”等。
五、文化背景
“拒”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出现于与军事和防御相关的语境中,例如“拒马”等词汇就形象地表达了抵抗敌人的概念。在历史典故中,“闭关自守”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与外界接触、孤立偏执的状态。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背景,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内外之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