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1、出处: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释义: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什么意思2、《二十四桥明月夜》全诗是什么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笛是哪个湖4、二十四桥明月夜下一句是什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思是: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唐.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作品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作者简介:杜牧(803年一852年),唐朝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时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李昂)太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25岁那年写下有名的《阿房宫赋》。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又以近体诗七言绝句特别受后人推崇。为了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和同时代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笛是扬州廋西湖。二十四桥位于今扬州瘦西湖,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重建的,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毁于明朝,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的确是桥如其名,其桥长24米,宽为2.4米,而桥上的汉白玉栏柱为24根,桥上的台阶也恰为24级,无处不与其名字形成呼应。看似宁静平和的瘦西湖也有其活力四射、激情昂扬的一面。
赏析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意思是,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玉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玉人”,既可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在如此秋夜时,每晚在何处教歌女吹箫。这样调侃打趣的口吻,不但写出了韩绰的风流倜傥,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了出来。
二十四桥明月夜下一句是:玉人何处教吹箫。
原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诗歌赏析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开扬州后的寄赠之作,表达了对挚友韩绰的深切怀念,他想象韩绰一定会像当年一样风流倜傥,过着欢娱的生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富有情趣。
这里不仅写出两人亲密无间的深厚情谊,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曾在扬州度过的愉快时光的眷恋之情,令人感到一种朦胧浪漫的美。杜牧虽写了艳情,却不轻薄,因为小诗显示给人们的是江南青山绿水、箫声悠扬的迷人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