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高统治者:皇帝、天子、太上皇、单于、可汗。
2、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初九日为中十九日为下九。下九日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3、旧时汉族婚俗的一种。即在婚仪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花烛”。
4、春秋时已设置的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汉沿置为九卿之掌皇帝舆马、车政。
5、二月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
6、旧称“香令”等。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的总称。
7、古地区名。长江在今芜湖至南京河段接近于南北流向,古代因称其以东及以下南岸地区为“江东”。
8、探丧?也叫“过三天”。死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傍晚,族人和好友前来烧纸祭奠,死者家属给前来祭奠者发孝布,临走时孝子在门口跪送祭奠者出门。在第三天的傍晚,一般死者的至亲《俗称主啦)前来吊念,并与死者家属交换出丧意见。死者家属一般会汇报死者死时的情况,并说出出丧的日期,征得至亲同意。至亲一般会同意。
9、战国时本为郡守的尊称,自汉景帝改称一郡之长,历代沿用不改。明清时太守指知府。
10、(5)拜年。除夕团年饭过后拜年活动便开始了。一是村里或团体组织的文艺活动:龙灯、旱船、推小车、玩黑驴、舞狮、抬杠老爷、扮故事等挨家祝贺,说唱吉庆词语拜年。每到一家,这一家就放鞭炮、拿烟或给红包,有条件的村在初初初十六请戏班或自己组织唱戏。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较友好、亲近的亲门近房、左邻右舍道贺拜年,相互祝贺新年发财、平安健康等。但有丧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门拜年,满孝后方可。三是从初二起,首先给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亲友拜年,晚辈给长辈送礼物,长辈给晚辈拿红包,叫“打发钱”。如果是新亲戚就比较隆重,晚辈送“四礼”:鱼、肉、糖、粉丝或其它计四样,长辈的打发钱也比较重一些。有的在腊月就把“四礼”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礼”。这种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后甚至延续到元宵节。但在过去忌讳正月初五这一天,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门,不能向外扫地、泼水,要吃饺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说。
11、宫中女官名,天子诸侯姬妾。自周至唐,历代王朝多有九嫔之制。
12、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白居易为“白香山”。
13、三春:古人称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14、童子:童子、童生,又叫“儒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5、(1)祭灶。我们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也叫过小年。农村腊月人们称“司命菩萨”,又称“司命奶奶”,掌管监察人间灶火,每一年的这几天要向玉帝汇报,如果哪家有铺张浪费等恶行或有节俭、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报应。有一句歇后语:“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话多说”。对联写“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这一天人们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摆上糖果、烙糖饼,烧香礼拜;清贫的在灶门上磕几个头,说几句吉祥话:请“司命奶奶”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16、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西。传周穆王射猎鸟兽于郑圃,有高奔戎生者献虎,王命置柙养于此,因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南连嵩岳,北拒广武及黄河,绝岸峻涯,自古为戍守之地。
17、战国时文武分家,相为文官之长,将为武官之长。汉代以后,将军名号渐多,诸如大将军、骠骑将军等。
18、秦置刺史,监督天下各郡。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此职有时高于郡守,有时低于郡守,各朝不同。唐代刺史为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唐代岑参、韦应物、韩愈等都曾任此种职务。
19、也称“神主”、“灵位”、“牌位”、“灵牌”等,代表神灵或祖先的牌位。用木做成,置于庙宇或宗祠中,供祭祀之用。
20、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或称制艺、时文、四书文(就四书范围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