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孩妙对对联的故事
西安城内一共两条广济街,一条叫南广济街,一条叫北广济街。一年,广济街口来了个秀才,他热天进城访友,走得一身大汗,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个*摆着茶摊,正在卖茶,便走过去买茶解渴。那*看他一身秀才装束,便对他说:“你是秀才,想必腹中有才,我这里有个上联,至今无人能对,你若对得出,这些茶任你喝,分文不取;若是对不出,茶资加倍,不知可否?”秀才心想:一个卖茶的*能有几分学问!不假思索道:“取碗茶来解渴先,再对对不迟。”*捧上一大碗茶,待秀才喝下,便缓缓说出上联:
南广济,北广济,南北广济济南北;
秀才听罢,便觉此联不甚简单,愣了好久都想不出个合适的下联。最后拱手说道:“老伯原是雅人,小生自负多才却甚是无能,甘愿加倍付资。”说完掏出一串钱来。*忙说:“玩笑玩笑,岂可当真多收茶钱!”()秀才回道:“差矣差矣,小辈学问不深,日后想到下联,再来喝茶就是。”
秀才一路走,一路想,过了两三条街,忽然见着几家当铺,许多人进进出出,拿东西前来典当,忽然心生一联,急忙转身向茶摊走来。*一见秀才转回,笑道:“想是对出了下联?”秀才点点头,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连连称赞:“妙哉妙哉!”便将茶资归还秀才。
秀才得意非凡,认为是绝对。一路想着,不觉来到朋友家中,老友相见非常高兴。两人正在客厅寒暄,一个小孩拿着本书一路蹦了进来。秀才心知是友人之子,便对他说道:“多时不见,原来侄儿已经读书。叔叔出个对子让你对,好吗?”这孩子见人不畏生,说道:“叔叔请出上联!”秀才便出卖茶*的上联让他对。说完,秀才又有些后悔,认为孩子大概无法对答。谁知小孩并不为难,随手将书扬了扬,应道: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秀才对此惊叹不已,没想到自己费了好大功夫才对出的联,小孩随口就对了出来。从此,秀才认识到天外有天,不再骄傲自负了。
[小孩妙对对联的故事]相关文章:
第2篇: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欢迎阅读。
1、解缙是明朝大臣,从小聪明绝顶,才名远播,尤喜对对,走到哪里,总有人要与他对上几回。有一次,解缙外出散步,口渴,想买个瓜解解渴。卖瓜的人认出他是对联高手解学士,就说:“你若能给我续上一联,西瓜尽管吃,不要钱。”解缙笑笑说:“行。”卖瓜人说了上联: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解缙听后,马上答对: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卖瓜人说吃瓜,读书人说念书,各有千秋。
这时,又有一人走向前来,拉住解缙说:“学士,在下也有一联请教。”说罢,指着一家酒店门口那盏四面都写有“酒”字的灯笼,吟道: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解缙脱口而出: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围观者见此,无不拍手称绝。
2、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3、清朝有个知县叫王寅,贪脏枉法,有位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到了县衙的门口,联道: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鸡犬牛羊
4、清代浙*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
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5、眉先生,胡后生,后生确实长过先生。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居然高于孔子?
(眉毛先长出来,而胡子是后来才长的,但是后来长的的确比先长出来的还要长,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珠子”与“朱子”谐音,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味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
6、明朝时期,*南有一知府,姓贾名文通。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擅续对。一次,城中一间档铺贴出一幅上联: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当铺老板出重金征下联,由于难度较大,数月无人能对。贾知府闻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了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此联一出,市民争相传阅,一时间,贾知府声名大噪。
7、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相关阅读:趣味对联
1、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2、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3、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4、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5、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6、向名校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圆人生梦想半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7、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8、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9、天赋诗句在山水,人持风骨见笔墨。
10、学子清贫唯剩腹中五车书,志士清高独占世上八斗才。
第3篇:苏东坡妙作对联的小故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作对联的故事。以下,小编为你整理的苏东坡妙作对联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坐与茶”
苏东坡在任杭州刺史期间,有一天,只身一人穿着便服到莫干山游玩。当时正是盛夏时节,苏东坡一路走来又渴又累,便到山中的一座庙宇内歇息。庙里的主事道人看见他穿得十分简单,就漫不经心地说:“坐!”又转向道童随口吩咐道:“茶!”
两人落座交谈后,道人发现这个人言语不凡,学识渊博,暗想:这个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就邀请客人到厢房去细细交谈。深入交谈后,道人才知道客人是当地的刺史苏东坡,于是连忙起身施礼,引苏东坡进客厅,并连声说道:“请上坐!”又嘱咐道童:“敬香茶!”
天*渐晚,苏东坡起身告辞,道人连忙取来纸笔,执意请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稍加思索,提笔一挥而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这副对联以道人前后所说的话联缀而成,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字字如芒。道人看过之后,对自己“见人下茶”的做法惭愧不已,如今落得个出乖露丑后悔也没用了。
神来之笔
某地有个老员外,颇有名气,是个秀才,平日里十分自负,言谈之中,甚至没把苏东坡放在眼里。头房夫人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听说苏东坡即将路过这里,他想:干脆趁这个机会和苏东坡会上一会,到时候出个题目难住他,不就更加显出我的才气了吗?但是,要出个什么题目呢?他思来想去,终于写出一副对联,并把它挂在寿堂上:
这房老婆不是人;
三个儿子都作贼。
当苏东坡路过时,老员外连忙请他到家里来吃酒。宴席上,老员外指着那副对联假意谦虚地说:“老头子我才疏学浅,力不从心,这副对联写得不好,请苏学士帮忙修改点石成金。”苏东坡明白这是老员外有意为难自己,就命人取来笔,在那副对联上刷刷点点,写完后就自顾自地喝起酒来。老员外转身去瞧那对联,只见对联已变成:
这房老婆不是人,好似仙女下凡尘;
三个儿子都作贼,偷来仙桃献母亲。
老员外看完,连忙对苏东坡躬身下拜,敬重地说:“苏学士不愧为一代名流,修改后的对联,意及天庭,真是神来之笔,老头儿我甘拜下风!”
巧用《诗经》解难题
苏东坡有个朋友有意出难题考他,一天他就对苏东坡说:“我这里有个十分简单的五字上联,如果你能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对上它,我就佩服你。”苏东坡说道:“哪里需要一顿饭的工夫,如果是五个字的话,你一出联,我就可以立即对上。那朋友自认为自己的对联十分难对,就说:“既然如此,我们就以半顿饭的工夫为限!如果你没有对上,就算是输我一席酒宴!”
苏东坡答应了。他的这位朋友说出了上联:
三光日月星;
上联一出,苏东坡惊得哑口无言。因为这是“绝对”。上联的数目字一定要用数目字来对。上联的“三光”两字,用了一个“三”,下联就得用其他数目字。但是,“三光”之后,跟着又注明了“日、月、星”三样东西。那么,难点就在这儿: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着提出的具体事物,就不会是三个。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这个上联确实难对。但是,苏东坡并不甘心认输。他熟读《诗经》,在《诗经》里找到了“救兵”,随口答道:四诗风雅颂。
这绝对是妙对。妙就妙在一个“四”字。以“四”对“三”,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四”字以下跟着提出四样东西,那就跟“日、月、星”对不上。而这个下联妙就妙在他所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的“雅”,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诗经又称为“四诗”。
苏东坡巧用《诗经》,解决了难对,真是机智过人,所对的联也饶有兴味。
智对黄山谷请
一天,苏东坡与黄山谷在郊游返家的途中,正好赶上红日西坠,只见晚霞似火,映红了*面。黄山谷忽然想出了一个上联,就停下来对苏东坡说:“想当年曹子建七步成诗,被传为千古美谈,我们就三步一联如何?如果对不上就罚后退七步。”苏东坡点头答应。黄山谷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红》;
上联中嵌了《满*红》这一个词牌名,贴切自然,颇有趣味。黄山谷出完后就奋力拖东坡快走,东坡却蹲下身来不动,任由黄山谷拉扯。黄山谷急了,使劲拽住东坡的胳膊,东坡一甩臂,黄山谷冷不防跌出老远,还没有起身,就听到东坡吟出的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下联中也用到了一个词牌名,既和上联相对,又含戏谑的意味:黄山谷摔了个跟斗,引得“普天乐”。
又有一次,苏东坡与黄山谷两人在*上泛舟,饮酒谈笑。黄山谷见河岸上一个醉汉正骑着毛驴,样子十分可笑,就戏吟道: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苏东坡一时对不上来,就在冥思苦想之际,忽然看见前面一个摆渡的梢公送客人上岸,接过船钱,正向客人施礼。于是,他就对道:
梢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上下两联,都是应景之作,这充分显现了两人敏捷的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