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龙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庸:此联不通,是绝对
众所周知,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是非常长的,其发轫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而极盛于明清,但这只是小说家对古典小说的评价。
作为只有中国具有的小说体裁——武侠小说,真正的自成体系应该是在民国时期,虽然早期开始的志怪小说,或者是其它小说中多多少少都有武侠的影子,但更多的都是对小说的点缀而非直接描写。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侠士,荆轲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歌,有古君子之风;韩非子也提出“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抵制社会上的侠士;再之后中国的侠,更多的是市井俗人,他们或是书生,是商人,是乞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武侠小说家们得已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武侠的江湖世界。
金庸与古龙
一, 金庸古龙,近代武侠之扛鼎者
武侠小说的最巅峰时期,是在当时香港武侠四大家都在世的时候,他们以金庸为首,其次分别是梁羽生,温瑞安和古龙。
此四人各有各的风格,金庸沉稳大气,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主角的成长史,采取传统的武侠小说套路,所以他的读者是最多的。
古龙和金庸恰恰相反,他行文诡谲,莫名其妙,有仗剑狂歌的风流洒脱,人物往往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惊艳了整个江湖,非常受青少年的喜爱。
再者,梁羽生清灵又不失烟火气,他的《七剑下天山》也拍出了众多影视题材。
温瑞安更是凭借着《四大名捕》系列,使他在武侠世界中大放异彩。
金庸和古龙的小说,现在不仅是在大陆,港澳台地区大肆传播发行,即便是在西方国家,照常拥有大量的读者。无论是耄耋老翁,还是少年学子,总可以在他俩的小说中产生共鸣。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已成为中国在国际上介绍自己的一张名片。
此二人,真不愧是近当代武侠抗鼎者。
金庸
二, 文人之间相互切磋,没想到出一绝对
人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金庸和古龙就是两位君子,他们惺惺相惜,关系也非常的好,经常在一起谈论有关文学方面的内容。
君子之交,向来如此,一壶清茶,一张座椅,躺在上面闭目养神,侃侃而谈。非常的惬意,也非常的舒服。
1973年,据古龙小说《陆小凤》记述,一次,金庸,古龙还有金庸的好友倪匡,总共三人聚到了一起,同样,倪匡也是文学大家,在金庸生病的时候,曾帮助金庸代写了一段时间的《天龙八部》。三个文学家在一起能干什么,无外乎是吟诗作对,谈天说地。
当下,古龙提出对对联,其余二人立刻拍手同意,文人之间相互切磋,没想到出一绝对。
金庸与倪匡
对联是明清时代文人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此外,对对联同样是一项比拼,对双方的文采见识等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临场反应能力。
文人会如沙场上的将军一样比拼武艺,只能通过文字游戏看出自己的文学素养,所以文人能比的,诗词歌赋,风花雪月,而对对联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
传闻对联起源非常早,最早的对联记录诞生于五代的蜀国,当时人们将对联贴在门楣上,用以祈福驱邪,或者传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但是后来,随着明太祖的大肆宣扬,对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联的种类变得丰富,对对联也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在金庸那个时代,对联已经非常成熟了。
三人互相提出上联,诘难对方。不过三人都是文学大家,博古通今,虽然性格和写作方法有很大差异,但对对联手到擒来,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难度。
几轮下来,见谁也难不住谁,古龙想了想,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一个绝对:“冰比冰水冰。”
古龙
为何说它是绝对,何谓“绝对”?
首先,因为这个对联看似通俗易懂,却非常的抠字眼,真正对起来一时想不到它的下联,十分困难。
将对联拆开看,会发现有四个内容,冰,比,冰水,冰,总共就出现了三个“冰”字,含义却大不相同,第一个是名词,其余两个是形容词,完全不是一个意思。此外,这个对联描述的道理简单易懂,却难以在生活中找到与它相关的下联。
当时,古龙提出这个对联时候,金庸略微思索了一下,就说道:“此联不通,是个绝对。”绝对的意思就是说有上联而无下联,即便是有人勉强对出了下联,只要是和上联相对有一点点的瑕疵,就不能认为是对出来了,该联依旧是绝对。
古龙
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烟锁池塘柳”,用五行作每个字的偏旁,极有难度,后人提出了它的下联“炮镇海城楼”,虽然五行偏旁上是完全符合了,炼字可以却意境没有达到上联的要求,现在依旧被当作是绝对。
当然,自古至今的绝对,总有能人破解过几个。
宋朝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绝对:“三光日月星”,意思非常的简单,日月星是对三光的补充解释,可遍求天下才子,无一人能对出,原因就在于下联也必须是五个字,开头首字绝不能是三,而且还要对后三个字作补充解释,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绝对,被苏东坡大才子对上了,他对“四德乾元亨”,本来四德是“乾元贞亨”,苏轼故意略去一字,目的是避皇帝姓名德讳,当时仁宗名贞。这一行为,非常得巧妙合适,也打消了“三光日月星”的绝对之说。
可见,没有一直会存在下去的绝对孤联,总会有人打破的。
古龙先生不经意间作出了一个绝对,自己窃喜之余,决定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所谓高手在民间,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想法,没想到,大多数网友都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可谓奇思妙想,五花八门。
苏东坡
三, 网友对出的答案
金庸与古龙的一时文字游戏,诞生了一个绝对,在当时也算一个佳话,凭借着二人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这句绝对的事迹就这样传出去了。
当时很多人看了看,也是一脸茫然,无法对出下联。其实关于这个下联,金庸先生一直心中暗暗较劲,即便是古龙先生已经去世,他还经常思索下联,可惜的是到去世前,都没有给出一个好的下联。
这一段事迹,勾起来了网友的兴趣,他们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说:“油较油水油,牛无牛人牛,明是明月明,圆比椭圆圆,愁使愁心愁,画是画中画……等等”。可惜的是,在将他们的下联一一分析之后,发现这几个下联都不通。
网友的答案
首先,词性上我们来比较,上联第一是名词,最后一个是形容词。网友给出的答案中,明是明月明,第一个明绝非名词;同理,愁使愁心愁第一字也不是名词。很快就将它俩排除在外。
再次,冰水与冰的关系,是承接相互的关系,无冰则无冰水,无冰水则无冰,二者共依共存,缺一不可,可是在网友的答案中,牛与牛人,圆和椭圆。仅仅是两个名称相近的名词罢了,之间没有任何相互依存的关系。故而将它们也排除在外。
剩下的两联,虽然有点意思在里面,可是仔细推敲一下,还是有漏洞在其中,你比如说“油较油水油”中,油可以转化成油水,但油水绝对不会转化成油,况且,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字,这是对对联之大忌,仅凭这点,就不能成为标准的下联。
再比如说“画是画中画”,看似毫无破绽,实则最后一个画字是个动词,就算再勉强解释,也脱不了动词的诸多用法。况且,古龙说的是生活常识,物理现象,下联却是技巧,心得之类的东西,二者相较甚远,所以也不合适。
金庸
总而言之,尽管广大网友发挥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出了看似合适的下联,实则破绽百出,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说,金庸先生当时对这个对联给出来的评价一点也没有错,这就是一个绝对,很难有人可以对出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其基本要求是要对仗平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但不需要押韵,只有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那么我们仔细一看个绝对,既要符合常理,又要符合对联的要求,这绝非是一般人可以打破它绝对的神话的。
但是,天地常变,何况人乎,总有一天会有人提出它真正的下联,破解这一难题。不过,在此,希望各位莫要沉迷其中,拆字对联,吟诗作对,本来就是游戏小道,供人消遣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处事大道,千万不要在两者之间迷失了自己的路途,失去了对联对自己最基本的作用。
也就像金庸先生一样,对不出并没有感到气馁,只是惋惜而已。况且世上名对奇对绝对多如牛毛,一个人的精力能作出几个答案,莫不如随缘而待,看作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处点缀就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