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白鹿洞书院
朱熹是南宋革名理学家,他兴复白鹿洞书院并在此讲学,撰书此联。“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之意。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联“读万卷”书即含杜诗之意。联公寥寥八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是朱熹撰的经验之谈,是又对后学诸子的千试劝勉。
岳麓书院对联二副: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袁名曜、张中阶撰。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程颂万撰。上联语出《尚书尧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下联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此联语集句自然,贴切生动。是岳麓书院名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
正气长存,流形一院;
学业精进,驰誉两湖。
——两湖书院
此联题书院内“正学堂”。“正学”,谓合乎正道的学说。西汉武帝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联用鹤顶格嵌堂名“正学”。
“正气”,刚正的气节,也指正派的作风和良好的风气。“流形”,万物运动变化的形体。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联颂赞书院有着“人心正而品行端”的优良学风。
“精进”,精心一志,努力上进。“驰誉”,犹驰名,指声名远扬。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扬芳十贵室驰誉四豪门。”下联称赞书院众生好学深思,志行不苟,多闻博览,才识出群,致使书院远近闻名,享有盛誉。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是讲堂最长的一副对联。清代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撰。旷敏本(1699-1782),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原联毁于抗战时期,现联为颜家龙补书。
上联:是非由自我审察,毁誉由别人评说,得失听从天命,不可强求。当我们登上麓山峰头,感受着朗月清风,天地万物的道理便可知,荣辱得失就可置于度外。下联:国家的栽培、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过得更好,中华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登到山顶的赫曦台上,俯瞰衡云湘水,便可找到答案。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01
岳麓书院
“唯楚有才,与斯为盛”是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对联 。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撰于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岳麓书院大门前,有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湖北通志》记载: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贡院祭拜孔子时感叹“惟楚有材”,撰《武昌府学重修记》中,林天擎有感而发“惟楚有材”的近一百年后,“惟楚有材”八个大字被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武昌贡院及牌楼被毁于兵祸。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主持重修武昌贡院及牌楼。时任兵部右侍郎的曾国藩,正在在湖广一带统军与太平军奋战,受邀欣然重新题写“惟楚有材”八字匾额,重新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书院对联相关信息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书院对联相关信息、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唯楚有才,与斯为盛”是哪里的楹联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