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桂馥(1736-1805)曾有这样一幅墨迹:
冲深其智则厚,忠信之礼无繁。
上联“冲深其智则厚”,是说——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样学问才能深厚。
下联“忠信之礼无繁”,是说——“忠信”这样的内在精神,需要用礼仪的外在形式来表达,要注重细节,不要怕麻烦。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贡觉得在“告朔”礼中用羊有点浪费,打算省一省。孔子反对,他讲“你觉得用羊有点浪费,但我觉得有羊、才能更好传承“告朔”礼的文化精神。”
记得有学者曾提出过一对词语,叫“形文化”与“质文化”,“形文化”指各种礼仪的外在形式,“质文化”指各种礼仪的内在精神。“质文化”虽然是决定因素,但它需要“形文化”来表达、巩固以及强化。礼仪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比如说端午节,大家吃一吃粽子、赛一赛龙舟,不仅享受了美食、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团结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一代代的中国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形文化”,继续传承、弘扬了屈原为国尽忠、洁身自好的崇高精神。要没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形式,估计好多中国人连屈原是谁都不知道了,更不用说传承他的精神了。
再比如说寒食节,按传统习俗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但这个习俗好像大部分中国人都忘了(据说南方有些山区还继续坚持,真是“礼失而求诸野”呀)。个人感觉不生火、吃冷食这个形式,还是能坚持为好。有了这个“形文化”,才会让介之推先生功成不居、不慕富贵的高尚气节,更好地传承下去。
还有,记得小时候,每次过端午、中秋、腊八等传统节日时,家里饭菜比平时会好一点。妈妈总要我盛上一碗,先端到祖辈的牌位前敬献一下,一般是磕个头、或者鞠三个躬。那时候日子过得苦,平常吃饭几乎没有油水,过节时稍微改善一下,孩子们看着饭菜,早就流着口水、急不可耐了。但妈妈总是坚持完成这个仪式后,才能开始吃饭。
自己成家独立生活后,这个习惯就不坚持了。现在写到这里,感觉还是能坚持为好。《中庸》上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通过这种形式,时常怀念一下先辈的嘉言懿行,检点一下自己的过失不足,也算是继续在尽孝道吧。
有句流行语讲“细节决定成败”,职场上好多礼仪正是如此。如果有人问大家——你知道如何发电子邮件吗?大家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这个问题很“弱智”。但是,要是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你的看法可能就不一样了: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电子邮件?发件人叫“还好只是近黄昏”,邮件的标题是:“你好!”你觉得,这一定是漏网的垃圾邮件,但还是打开看了一眼,发现居然是供应商的方案和报价。你找了半天,没有方案,也没有报价啊?回信问。他说:啊!忘了添加附件了。我再发一遍。
你会怎么看待这位供应商?如果是我,能不合作,就不要合作了。太不靠谱。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我建议你做一个测试。找到5名与客户打交道最多的员工,然后随机抽取每位员工10封来往的邮件,看一下标题,问候,分段,用词,署名,字体,颜色。估计你会一身冷汗——我们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把客户逼走的!
你想象一下,有很多人,这辈子你都不会当面见到,你给他印象的唯一方式,就是邮件。
那么,一封好的邮件,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呢?这里以“邮件的标题”为例,说明一下:
用不到20个字,总结这封邮件的核心内容,让对方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你好”,“来自xx公司”,“报价”,都不是好标题。“请审阅:X公司关于Y项目的方案和报价”,才是好标题。
——摘自得到APP《刘润:5分钟商学院》
看完之后,大家感觉怎样?
你能如此严谨认真发一封邮件,就是对所从事工作的忠诚;你能在发邮件时关注这么多细节,就会让收件人肃然起敬,因此也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而这,不正是“忠信之礼无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