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要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总是迈步充满机会的前路,未雨绸缪、提前规划,走出人生旅程的独特精彩,是温医大附一院检验科(医学检验中心)主任、医学检验系主任,浙江省检验诊断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周铁丽的人生智慧。从业三十余年,周铁丽凭借满腔热忱和执着,以严谨善思,务实不怠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把人生之树浇灌得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踏实去做,总会从中萌生出热爱”
“我经常跟学生说‘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选专业也是一样,选了就认准这条路,踏实去做,总会从中萌生出热爱。’”
1986年,18岁的周铁丽辗转近20个小时车程来到温州,与第一年招生的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创时期的温医检验专业条件十分艰苦,许是性格中的坚韧起了作用,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周铁丽的大学生涯始终刻苦努力,为日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9年,周铁丽毕业加入我院检验科。在这里,她遇见了职业生涯重要的领路人——温医检验系创始人、检验科老主任陆永绥教授。陆老曾任浙江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理事会副理事长。如今,88岁高龄的他仍深耕检验领域,并经常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清晰的思路和高超的水准给予业内青年人专业的建议 ,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周铁丽回忆到,与陆老共事的十余年,只要他不出差,总是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下班离开,如此爱岗敬业的工作模式也被承袭下来。
科室的考勤机记录了周铁丽每个早出晚归的日夜,每天第一个到达科室,下班后仍经常忙碌于各种线上、线下的学术讨论会、研究生组会等,逢年过节仍把笔记本电脑带回老家修改审阅论文、标书,每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备次年的课题申报……在她的办公室有许多笔记本,记录着日常大小事务和日程安排。她的时间管理以分钟为单位记录,每落实一项工作,就用红笔划掉,如果三天内没有落实的,就重新记录强调标出,直到完成为止,时刻以“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处事态度做到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医学检验工作是个良心活” “对待每个标本、每份检验报告都务必认真负责,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亟待对症救治的患者。”
检验医学是临床诊断的“眼睛”,承担着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用药提供专业性参考意见的重要任务。偶尔遇到标本检验结果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周铁丽总会把前面的检验结果翻出来比对,查阅患者病情记录,甚至跑到病房亲自取样本,以排除是否因取样不规范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可能性。
在微生物室工作期间,对于某些临床高度怀疑是感染性疾病但又找不到病原学依据的患者,她都会亲自或者要求团队成员去临床看过再给出建议。一次,有位曾做过肾移植手术的八旬老人因双下肢有囊性包块来我院就诊,多次诊疗均未明确病原菌且用药效果不佳。老人再一次来院时,周铁丽主动带着团队医生来到病区,主治医生把脓肿切开后发现软组织大量豆渣样坏死,刮开坏死组织获取深层组织标本后,经过一系列检验,最终发现患者是隐球菌所引发的深部真菌感染。找出病根后,临床医生对症下药,终于成功解除了老人的病痛。
“勤跑临床,及时沟通”也是周铁丽对团队提出的工作要求。
她非常注重与临床的反馈和交流,经常参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MDT讨论会,科室还建立了与临床实时交流的工作群,一旦医护人员对检验结果有疑惑或不明确的时候,可以直接发到群里由整个检验团队进行实时沟通处理。另外,一些新开设的检验项目,也会及时发布到群内供临床医生知悉,使检验工作能更高效地配合临床诊断。
“严于律己,身教大于言传”
自读书起周铁丽就有一个“教师梦”,工作后,从最初带教实习生到1997年“院系合一”职务互兼后正式进入检生学院,从担任课业老师到教研室副主任再到学院副院长,周铁丽真正做到了自始至终奋战在教学一线,是同学们眼中的“严师”和“慈母”——“严”在对学术和科研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慈”在对学生们的日常大小事务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时批评的最凶的学生,如今也最有出息。”周铁丽笑着说到。每批经她审核修改过的硕、博毕业论文都能高质量地一次通过评审,这得益于她的严格把关。每年春节前,她会要求学生们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发到她的邮箱,在学生们安心过年的时候,她利用春节假期自年三十起认真细致地修改反馈,每篇至少要过两遍,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都会悉数指出,硕士论文3-4万字,博士论文6-7万字,十余篇看下来一个春节也就过去了。
“铁律育人、慈母爱人、丽颜永驻、桃李芬芳”
是学生叶建中写给恩师周铁丽的教师节贺卡中的祝福语,在他眼中,周老师是妈妈一样的存在。如今周铁丽带着三十余人的硕、博研究生队伍,每个学生的生日周铁丽都清楚的记在本子上,每逢生日她都会为学生们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和蛋糕券。对一学年下来进步明显的学生,在过年时给予奖励并手写鼓励语。厨艺精湛的她和爱人经常会把学生们叫到家中吃饭,让远在他乡的学子感受来自家的暖意。
▲ 已毕业的学生齐聚周铁丽家中,温馨有爱,其乐融融
“先找准方向埋头做事,当你足够优秀时,机会和成果自然会来。” 刚参加工作不久,怀着对科研的满腔热爱,周铁丽就坚持带着专业组里的本科生做实验。在进行实验时,因对某些实验材料时效性要求很高,很多实验必须当天做完,连续几个星期里,她会下班后带着实习生做实验直到凌晨才回家,有时做实验太晚她便会让同学们先走自己留下收尾。
2021年,科室申报浙江省检验诊断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在还未确定具体申报时间的情况下,周铁丽带着整个团队废寝忘食,提前大半年认真筹划,每隔几天就开组会整合材料,尽可能地完善补充,历时7个多月,每个人的电脑硬盘都存有近10G的图文数据资料,最终周铁丽带领团队成员顺利拿下浙江省检验诊断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周铁丽非常注重学科内部的持续建设和团队人才梯队的良性循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国内一流学科队伍”是她对团队未来发展的期许。为此,她十分注重与国内外资深团队的合作交流。2016年,完成博士答辩后的周铁丽受邀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将先进的国外经验技术带回团队。这之后,每年她都会定期委派学生去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学习,为团队学科发展搭建起开拓视野的优质平台,并计划在未来扩大进修访学范围,与更多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访学关系。每月她还会组织博硕研讨会议,提前在科室群内发布各级科研项目申报的文件通知并组织讨论,督促同事和学生提前做好各类申报材料准备工作,为团队学科建设注入动能。 是掌舵人,也是最“可有可无”的人 “科室里制定了30多项的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以保证大小事务公开透明,有制度可遵循。各专业组组长也都能独当一面,她总开玩笑说自己是最‘可有可无的人’。”老搭档兼科室副主任王忠永称,科室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掌舵人周铁丽的“抓大放小”。
作为科室主心骨,周铁丽办公室的门在工作时间都半敞着,小到个人困惑大到科室发展,她都乐于倾听并广纳谏言。她善于发现每位成员的才能,信任并充分肯定每一个人,为他们取得的所有成绩喝彩。但同时对一些重复发生的工作失误也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予以批评或处罚。高度的责任心和凝聚力是这个团队的底色,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充分摆进团队角色中,思考自己能为团队做些什么。小到科室新人的门禁卡权限开通、设备桌椅的搬运,都有热心员工自觉参与负责,每个人都把科室当做家一样去热爱和维护。
“科室里有两台电视机,早晚和午后休息时间都会播放健身操,周主任怕我们低头工作太久对身体不好,用这种方法督促我们动一动。”同事陈栎江眼中,周铁丽是最操心的大家长。在疫情吃紧的这几年时间里,科室成员奔波支援全国各地,她总是带头冲锋在前,帮大家理顺工作流程,并随时调度人员安排;支援抗疫的同事到达目的地后,她会第一时间关心询问大家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否得到保障 ; 科室同事因科研压力过大失眠、脱发,她也会悉心开导耐心劝慰; 每年定期组织大家慰问科室退休老同志,即使疫情期间不便上门拜访,也特地给老同志们送去慰问品和预防药品等。
整个科室拧成一股绳,在周铁丽的带领下医教研齐头并进,取得了诸多佳绩,成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医学检验中心。科室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省临床检验示范实验室,温州市“万人双评议”最满意处室等称号,并每年获评院先进科室等,周铁丽个人也获评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卫生高层次领军人才、温州市三八红旗手、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并被推选为温州市人大代表。
共同成长的“三口之家”
成功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周铁丽给出了漂亮的答案。1993年,女儿出生,那时爱人忙于一线教学工作,周铁丽带着女儿完成了本科学业,上课时年仅3岁的乖巧女儿在一旁安静画画,老师笑称这是她教过年纪最小的本科生。2001年,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周铁丽又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在三年后取得硕士学位。2011年,女儿去北京读大学,2013年周铁丽又趁着空档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并在50岁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爱人经常关心的调侃她“每天晚上不到12点不睡觉,一头钻进工作里”。她总笑说,忙习惯了就成了职业病,这样也好,给女儿做个正能量的好榜样,希望女儿能学到自己身上的拼劲儿,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民主轻松”是这个三口之家的主基调。周铁丽夫妇是女儿最亲近的朋友,如今远在海外工作的女儿,每周会固定给家里打视频电话,与父母聊生活、聊工作,谈天说地氛围愉悦。周铁丽和爱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两人经常邀请学生、同事来家中吃饭,热乎乎的张罗一桌美食;周末会组队带大家爬山游玩,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不忘带大家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积极乐观是周铁丽的人生底色,越努力越幸运才是真正的幸福密码。
奋斗者介绍
来源:宣传处 文字:尚琳姣 摄影:周烨等 图片制作:曾成豪、王坚连 编辑:王坚连 审核:章虹霞、黄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