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中考结束了。因为不少人私信,问我初中议论文写作有关的话题。被问得多了,思路也被一次次地梳理。想了想,倒不如花点时间整理出来分享,也许会惠及更多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
首先,说说初中议论文写作的机遇与挑战
先说挑战。
笔者所在的城市,本地组织中考。中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80%甚至更高比例的孩子,会倾向写记叙文。写议论文,绝对是非主流。所以,市面上指导初中议论文的老师和材料,相对记叙文来说,少很多。
高中议论文素材倒是多,可中考和高考的议论文评分标准迥异,不能完全参考。所以,如果决定选写议论文,就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挑战就是,需要更多的是自我探索与打磨,可依赖的外界条件不充分。
但是,换个角度看,机遇并存。在打击套路作文、宿构文的大语文时代与背景下,记叙文也好,议论文也罢,具有强烈自我风格的文章,是更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2022年中考,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我们班里有个男孩,他性格内向,感情细腻,平时就愿意写点小随笔,朋友圈里小长文什么的,当然这都不可能是中考作文的结构和风格,就是记录和表达一些真实感受,题材也很宽泛,有时是篮球,有时是同学情。话说这个孩子,在中考考场上忽然来了灵感,竟然大胆的没有用平时那篇改了无数遍的、最熟悉的作文,而是围绕主题,洋洋洒洒的按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了个痛快。
出考场的时候,孩子既兴奋又忐忑,他妈妈一脸愕然,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既有点担心又有点羡慕。
这样真的行得通吗?
公布分数那天,我们都没敢主动问他妈妈孩子的作文得分。后来,还是孩子主动分享了成绩:68分!天啊,中考作文满分是70分啊。
这个结果,极大鼓舞了我,也进一步论证了中考作文的评分趋势——中考作文,考察的是孩子平日积累的文学功底,是孩子对所感所想用词准确而恰当的表达,是对素材的准确运用与逻辑思路。套路作文,可以帮你及格,但是想拿高分,有点难度。
BTW,我儿子中考写的是议论文,得分64。虽然不算很高,但也没拖后腿。以我对他平时作文的观察,论证技巧几乎可以忽略,这分数,基本就是靠素材和文学素养“硬打”出来的。
回想自己初三那年“受的苦”(苦于议论文写作无人请教),我特别将自己摸索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素材积累经验,和大家做一点分享。希望能够多少帮助到有同样诉求,但又苦于无门的家长和孩子们。
其次,初中议论文素材积累实操小窍门
一、素材的来源: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
1. 口碑介绍与分享
这肯定是最朴素的来源。过来师哥师姐的推荐,老师的推荐,知名靠谱知识博主的推荐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有辩证的认知:一方面是,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另一方面是,前期往往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完成磨合的过程,进而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所谓“观千剑而识器”。所以,偶尔,绕点路也是难免的。
2. 书中介绍链接
举例来说,最基本的是,语文教材里的推荐阅读。比如,斯诺的《毛泽东自传》。教材文章出现频率较高的作者,除了毛泽东,还有苏轼,还有鲁迅。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先读作者的自传类书籍,充分了解其生平主要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后,再回头看作者在某个阶段的所书所言,就能更好的理解与消化。脱离了背景,单独阅读文本本身,有时很难体会到文章真正的妙趣与意味。
再比如,在某个你很认同的作者,在其书里又提到了其它作家的书。比如在《周国平论阅读》中就提到了不少经典之作。经过大师认证的作品,往往不会太差。如果刚好你还感兴趣,就可以再买来看。以此类推。
3. 大数据关联推荐
当你在淘宝或当当上订阅一本书,下面往往就会出现“你可能还会喜欢”的版块。后台数据通过运算,做了关联性链接推荐。比如你搜的是“高中语文阅读”,那么除了相关辅导书,还会有很多高频率高中生点击订阅的书籍就会蹦出来。这是大数据的带来红利,尽情享用就是。
4. 作者延展系列
之前有朋友推荐了曹林《时评写作十六讲》,我看了觉得挺不错,就又订了曹林《时评中国》系列。余党绪老师写的思辨系列,对高中生很有启发,我发现他还是《中国校园文学》的主编,那就不妨买几本杂志再看看。
顺嘴说一下,上高中以后,恐怕孩子时间挺紧张。平日整本书阅读有点奢侈,杂志就实际得多。如果说整本书阅读是正餐,那杂志就像小零食。散放在餐桌、卫生间、床边、茶几等地方,孩子有空就抓一本看看,杂志中的文章通常都很短,3-5分钟就能看完,全当是放松吧。
除了上面提到的校园文学,还有新华文摘、名人传记杂志、人民文学杂志,都相当不错。长度适中,文体宽泛、题材多样、角度各异,活泼风趣的同时,还饱含丰富的人物案例与评论观点,也是不容小觑的素材库来源。
5. 主题延展系列
初三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就耳提面命的提到,要查阅整理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案例与评语。那么,把这个主题延展一下,是不是再看看2020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再看看七一勋章获得者案例?再看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案例?
思考一下,这些又红又正的案例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歌颂和提倡的时代主旋律是什么?符合这个主旋律的古今中外人物还有哪些?他们是不是可以构成论证的人物群像……你看,师傅领进门,走路靠个人啊,同志们。
二、拒绝二手加工素材:唯有源头活水来
经常有家长私信问我要“必背素材集锦”。刚开始我还耐心解释,后来实在被问烦了就直接说“没背过”、“没有这样的材料”。有些家长还不高兴,感觉是我故意不告诉他。唉,真是冤枉。说完素材来源,接下来咱就说说,关于素材整理的问题。
最常见的错误整理素材的方式如下:
- 大量抄写作文书里优秀文章,错。
- 直接背诵素材杂志里大段、整段的描写,又错。
- 只看“解析教参”,不看“原著文本”,大错特错。
以上,可以统称为“二手资料”。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现成、间接。而你扮演的则是“搬运工”角色,干的是“力气活”。
使用这样的素材,有什么后果,想想便知。阅卷老师那火眼金睛,一看就是套路,立意大同小异,毫无新颖之处。再加上因为是生搬硬套,所以论证就会牵强,没滋没味。
其结果,往往是孩子累个半死,分数还不见涨。更有甚者,出现宿构文低分、跑题扣分、雷同文零分的各种惨状。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简单——
因为你有的,别人也有啊;
因为你没动脑子啊;
因为那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啊!
那该怎么办呢?答案更简单——
看原著。
动脑子。
关于应该阅读原著,而非半成品或二手资料,周国平曾有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就像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人总是被那些包围着他们的秘书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你想想,孩子整天追着小杂役跑,那素材的逼格能高吗?
阅读经典,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是人生莫大的享受。积累素材的道理,亦然。
当你真正领悟,并打从心底,老老实实接受这个朴素的道理之后,那么,后面涉及所有技术层面的操作就变得易如反掌,信手拈来。
比如,多角度立意,举一反三的用透一个人物素材;再比如,人物素材的常见展示方法和句式,打造属于自己独有的“素材积木块”;还比如,老瓶装新醋,在普遍常规的人物素材中挖掘出新亮点,等等。
篇幅所限,最后我强烈推荐准高一同学暑期阅读《史记》,尤其是列传部分。它不仅有大量而详实的人物素材,而且还能顺便解决古文阅读,历史知识,朴实文风,浸润素养,开阔格局……你看,一下子搞定了多少问题。如果说,语文学习真有什么讨巧的方法,能够举一反N,那么阅读《史记》,绝对算一个。
关于本文
作者RubyWuu.
复杂人生的简化人,苦闷生活的解闷者,高一新生的亲妈。专治各种不高兴。愿码字千文,与君畅怀一笑。
***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如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掐头去尾各种不讲究的转载,作者将依法举报及维权,敬请提前知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