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社会民众的心理调适、学生居家学习引出的亲子冲突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承担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简称“中心”)工作的广州大学心理学科团队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服务工作。
截至4月24日,市、区未成年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共进行网络咨询1310例,电话咨询495例,未成年人中心公众号关注人数近1.4万人,疫情期访问人数突破100000人次。为使家长与孩子摆脱居家时的焦虑漩涡,中心正在开展线上亲子团体辅导活动。
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通讯员供图
发布原创推文和心理微课等316个
面对工作需求,中心主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邢强、中心副主任刘百里及李常立、冯青梅等提出了“心理健康宣传与心理援助工作相结合、服务青少年与服务社会民众相结合、疫情防控期工作与返校复学期工作相结合”的工作理念,会同各区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援助工作。
基于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民众心理特点,中心邀请了小学、初中、高中、职中以及高校不同心理工作领域的心理专家,适时推送有关心理知识的推文和视频。
疫情初期,针对公众对疫情了解不深的情况,中心主要推送疫情科普知识,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相信科学,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网上教学开始以后,即时给家长和孩子网上学习支招。
经过邢强研究团队、杨文登研究团队以及中心一线咨询师杨阳、李艳月、郑晓虹、肖冬梅、丁莉、卢适佳等的努力,截至4月24日,市、区未成年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利用公众号等途径已发布原创推文和心理微课等316个左右,转发推文和视频若干,基本覆盖到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需要。
进行网络咨询1310例,电话咨询495例
在一次网络咨询中,中心接到一例有自杀意念的女生求助,邢强、刘百里等迅速指导中心咨询师缪素媚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一直工作到夜里近12点,成功解除了危机。
“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网络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我们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常态。”邢强表示,疫情发生后,市、区各中心即时组建志愿者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QQ咨询平台、电话等途径开展咨询与援助服务,“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强迫等)、亲子沟通、学习问题、家庭教育和其他青春期发展性问题等是主要的咨询问题。”
截至4月24日,市、区未成年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共进行网络咨询1310例,电话咨询495例,未成年人中心公众号访问人数近1.4万人,疫情期访问人数突破100000人次。同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孙楠、窦凯等利用网络平台,与滞留在湖北的学子及留校学生开展网上交流,进行在线心理辅导,缓解学生其心理压力。
开展线上亲子团体辅导活动
“开展线上教育以来,亲子沟通方面的案例明显增多,引起冲突的矛盾可能是孩子起床拖拉,手机玩游戏时间过长等等,这些行为甚至能够引起激烈的亲子冲突。”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疫情下“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使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了更多的角色,加上每个家庭各自的压力,自网课开始以来,市各中心关于亲子冲突的咨询徒增。
由于学习状态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下降,不少孩子与家长都陷入了焦虑漩涡。就此,中心策划了线上亲子团体辅导活动,第一期活动一经推出,吸引了4000多人的关注。第二期活动的报名刚开始一个小时就已经满额。
“参与线上团体辅导的家长大都希望知道他们该怎样更好与孩子相处,形成良好亲子关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团体辅导中,有家长分享了自己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甚至被孩子气到“断绝关系”的想法。经过“抱团取暖”,在亲子关系中受挫的家长分享了彼此的困难、成功解决冲突的智慧,彼此的理解与共情让他们的情绪有了很大的宣泄,也分别收获了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与力量。
“‘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学会独处,增进亲情;安全意识,责任担当;和谐生态,敬畏自然’,我们希望通过中心的工作推动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心负责人邢强表示,此次疫情凸显了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中心将始终密切关注社会民众、师生、家长的心理状态,在疫情防控期及疫情后,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援助工作,为建立和完善“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更大助力。
据悉,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正式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指导、市教育局主管、广州大学负责日常运作的的公益机构。中心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电话、网络等方式为广州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专业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周宇 通讯员 广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