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小鹿情感”APP平台上,有各入驻情感团队或者公司开设的直播课,其内容涉及脱单、挽回、分离第三者等,学员以几千到数万元不等的价格,购买情感导师的服务。但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忽悠学员缴费,有些入驻团队针对平台“15天不满意退款”的宣传,设置了专门话术拖延退费。此外,平台部分“情感导师”也无心理咨询资质,部分导师提供的教程和情感指导中,包括发布虚假身份及假朋友圈状态来吸引异性关注,具有典型的PUA不良特征,有些学习资料中,甚至充斥涉黄内容。
“小鹿情感”平台乱局,再一次折射出近年来情感服务的乱象。近年来,相亲潮不断冲浪,离婚率逐步走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脱单不易,感情不和,对此,有人急于脱单,有人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来修复感情。于是,全国一些大中城市涌现出一批情感服务机构,专为有情感问题的用户提供情感与婚恋咨询服务。
从理论上来说,机构利用专业知识和服务为用户脱单助力,纠正错误的婚姻观念,修复破裂的情感关系,咨询者为感受买单,属于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应该值得鼓励。但是,与任何快速成长的行业一样,情感服务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在快速爆发的需求中泥沙俱下,用户的预期被打折,一些团队的忽悠行为,为已经不幸受挫的用户带来二次伤害。
只要有心理学专业学习经历的人都知道,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往往要经过系统的心理学和医学专业学习,通过规定时限实地实操培训、取得执业资格、严格恪守伦理道德,并接受相关的督导,慢慢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但从目前体制上说,我国的心理医师和各种咨询师之间区别度不高,心理咨询师考试曾被降格到和考厨师证差不多,长期以来备受业界诟病,终于在2017年被取消,因此目前处于真空状态,导致资格管理也相对混乱。
比如,在“小鹿情感”此前的咨询师招募广告中,明确标注着“无论你是行业小白,还是领队大佬,只要你对情感行业感兴趣,我们帮助你完成月入30万的梦想”。为此,小鹿和一些公益组织合作,为导师颁发职业证书,但是证书基本上是交钱包过。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这种模式是不被允许的。
团队没有金刚钻,就可能把该干好的瓷器活变成“碰瓷”,把套路往PUA上靠,像小鹿平台上部分导师提供的教程和情感指导中,包括发布虚假身份及假朋友圈状态来吸引异性关注,甚至充斥涉黄内容。原本规范的“搭讪艺术”,因感情像是在流水线上被批量生产,已经俨然成为了一种有规章有制度的涉嫌诈骗,这些讲师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一段健康的恋爱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真诚和尊重。
对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提供者来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必须严守道德底线、恪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网络空间晴朗和谐。在这条涉及道德的产业链上,不仅在传播途径,从内容的生产者到最终实施者,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法律保障。这既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整治,同样也需要根据这种新型违法形式调整相关的适用法律,给执法环节提供更多支持,从而提高情感服务的团队进入“门槛”,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同时,各地行业协会、社会公益机构、媒体、妇联以及各地民政等部门,也有必要向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情感服务,也以此倒逼情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