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是我国园林建筑独有的一种装饰,是作者根据相关人物、事件、地点等种种因素结撰而成,或吟赏胜迹名景,或称扬先贤故事,或颂美高风亮节,或表达敬慕之情,或寄寓个人感慨。
杜甫草堂作为中国文学的圣地,其中的楹联不仅评述了杜甫的生平与成就,也寄寓了撰者的自我情怀,蕴涵着世事沧桑积淀的人生哲理,有着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
“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 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长留天地 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的楹联,由清代学者顾复初撰写。顾复初“通辞章,擅楹对,工书画”,光绪年间被推为蜀中第一书家。但他没有功名,仅为拔贡生。四任幕僚,流寓成都,是他主要的人生经历。
在此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作者所寄寓的怀才不遇之感。“异代不同时”,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怀宋玉而悼屈原,说自己与屈宋“萧条异代不同时”;顾氏怀杜甫而感自身,说自己与杜甫“异代不同时”。一如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所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自己在这里感叹古人,后世也会有人对此夜色而为我感叹,这正是时间长河奔流不息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古人今人若流水”。
曾经的“今人”,已经是今日的“古人”。“龙蜷虎卧”是说那些怀有治国安邦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才华如龙虎一般的诗人,却只能蜷卧抑郁而不得志,一个“问”字,凝聚着无限愤懑与不平之气。
“先生亦流寓”是说杜甫流寓成都,留下了这座月白风清、流芳千古的草堂,一个“亦”字,暗含转折与对照之意——杜甫虽然漂泊流荡,但留下了一处长存天地之间的草堂,可受后人的凭吊瞻仰,而自己呢?也许,生时的落魄已经注定,身后的寂寞又能否摆脱?而这种对照,还可以扩大到那些不得志的诗客们。
他们和杜甫有着同样的漂泊经历,更多的却是最终沉寂于历史的风蚀雨剥,没有名字,没有遗迹。
相对来看,杜甫可以留下这样一座草堂,后人为这位只有虚衔的检校工部员外郎特意修建了官署,以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这何尝不是一种不朽?这副对联“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有不尽之意。
“吏情更觉沧州远 诗卷长留天地间”
这是大廨前柱上的楹联,由曾任四川总督的吴棠集杜诗而成。
上联出自《曲江对酒》尾联二句:“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是诗作于乾元二年(758),即杜甫短暂的为官时期,于归隐而未能中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吴氏只取前句,隐藏了原诗中的遁世之思。
下联出自《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本是杜甫对孔巢父的称赞,以后世的影响来看,实属过誉,但拿来称赞杜甫,则再适合不过了。
“水竹傍幽居 想溪外微吟 密藻圆沙依草阁
楼台开丽景 结花间小队 野梅官柳满春城”
这也是大廨内的名联,撰者为四川总督佟佳·常明。
上联首先点明草堂周围的环境,溪水修竹,清幽高雅,紧接着就联想到居处于此的诗人于浣花溪外微吟低唱的情景,密藻、圆沙、草阁,幽隐而诗意。
下联转入当下,首先点明今日草堂发生的变化,亭台楼阁,秀丽优美,然后描写人们三五成群游览草堂的情景,红梅、绿柳、春城,温暖又热闹——这是一副以写景为主的对联,亦是化用杜诗而成: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草堂即事》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严中丞枉驾见过》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西郊》
在34字中糅合进五首杜诗的内容,不仅描绘了风景,更有着深厚的意蕴,构思非常巧妙:其一是绘景用事、人隐其中。
《论语·雍也》曰:“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草堂的清幽高雅,严武的多次寄题过访,都隐身于化用的诗句之后,等待读者去发现。
其二是古今融通、虚实相映。幽居与丽景相映,杜甫微吟与游人赏春交叠,清幽与热闹相对,在上下联间仿佛完成了时空穿越。
其三是语约意丰、含蓄隽永。联语隐括杜诗而成,其中的景语,既是对景色的描绘,也是诗句典故的引用。“密藻”“圆沙”既是杜甫吟诗的场景,又是杜甫吟诗的内容,寒鱼与宿雁一依一起,静中有动,杜甫的幽居由此生机充盈;“野梅”“官柳”既是草堂今日的胜景,又是草堂当日的日常,官柳与野梅一绿一红,色彩绚丽,杜甫的诗篇妆点整个锦城——这才是撰联者书写此联的中心意旨。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副景中见情、见人、见意的对联。而今,游人如织的成都,随处可见杜甫与杜诗的元素,即是对这副对联最好的注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