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来之食是什么?
蹉来之食是一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意为依靠别人的断断续续的供应而生存。也可以理解为靠擦边球或者巧合过活。
蹉来之食的典故
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个国家叫“蹉跎国”(现在的贵州毕节),国人们生活贫困,没有粮食可以食用。一天,有一只大猎狗丧失主人,来到了这个国家,国人们只好将这只狗杀了,作为生存的食物,也就是蹉来之食。
后来,有好心人捐给了几石食品给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希望大家可以摆脱贫困,于是把这些食品都放进了国库并给国人们分发。但是,由于这个国王的管理不善,过了不到两年,这几石食品就没了。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蹉来之食虽然辛苦且不可持续,但是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是可以成为一种生存的方式。
蹉来之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在经济上遇到过逆境。蹉来之食的精神启示了我们,在极端情况下,有些“断断续续”的小钱、小机会、小缘分,往往能够让我们渡过难关。
但是,蹉来之食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依靠巧合生存,永远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如果我们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提升,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
最后的总结
蹉来之食这个成语,源于人们在贫困条件下的生活,是一种极端的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蹉来之食可能不再局限于食物,它更多指的是一种状态或精神。通过这种负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有更好的生活,单凭依靠巧合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自我提升仍然是最可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