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三候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墓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根据气候和自然观测的多年累积,人们把清明节一般分为三候,分别是寒食、蒙头、归来。
寒食
寒食是清明节前三天,即农历三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天,俗称“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以《史记》的“三月三日天子祭十月牛”最为广泛。传统习俗,寒食节时人们要尽量避免生火煮饭,烧饼等食物,取而代之的则是冷食、凉菜、果品等清淡食物。此外,南方地区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放蒲扇等习俗,表现了人们欢度清明节的独特方式。
蒙头
蒙头是指清明节当天,也就是农历四月初一。据传,在这一天人们要戴黑纱,拜祭祖先,祭扫坟墓。人们认为在清明节这一天前后,阴间的鬼魂会普遍出没,而戴黑纱则是为了避免恐惧。除了祭祀和扫墓外,一些地方还有打马球、游泳、插柳等传统习俗。其中,江南地区的插柳活动尤为盛行,人们用柳枝树枝等枝条缠绕成各种形状,增添了清明节的喜庆气氛。
归来
归来是指清明节后一段时间,即“三月三、四月三,适宜远行”。传统认为,清明节后气象逐渐回暖,植物生长逐渐复苏,是春游的好时机。在此期间,人们喜欢出游赏花、踏青登高,也有的人会观赏民间艺术表演,如龙舟赛、杂技、民歌等活动。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传统形态丰富、民俗传承悠久的重要节日,三候也体现了其中的独特韵味。在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发扬这一民间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